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──余承堯限量出售
網友評鑑4.5顆星站長最近閱讀過 感覺很實用 在此推薦給您
博客來藝術設計-藝術總論分類網友最愛書籍
想知道博客來網路書店如何介紹[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──余承堯]嗎
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內容簡介
時潮外的巨擘──余承堯
余承堯(1989~1993),畫壇上的一則傳奇。起初他不過是一位軍人、藥材商;晚年,卻成為一位隱士、藝術家、南管戲曲的推廣者,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。
提起筆畫下第一張水墨作品的那一年,余承堯已經五十六歲(1954),他沒有師承,亦非科班出身,年少時的詩名揚名鄉里,爾後相繼投筆從戎、赴日留學,回到中國之後開始他漫長的軍職生涯。二十六載的軍旅生活,因戰防須要,讓他有機會踏過華南地區廣西、廣東、湖北、江西等,視察華北地區時經過陜西、甘肅、寧夏、綏遠等省分;這種種跋涉重巖疊嶂、巔崖峻谷的經歷,讓余承堯扎實認識了山勢結構的走向與紋理。也因此,有了這樣的一段話「古代的畫家?我曾在故宮博物院看過他們的作品。他們不曉得賦予山以真實的岩層結構,而且他們的水也沒有大自然裡瀑布流動的力量……他們顯然沒有走出戶外去研究過它們。……你一定得仔細研究分析水從高處流下來的樣子。雖然不可能每一寸都看得到,但它必然是相連的,出自一個源頭。在我的畫裡就是要改正這一些錯誤。」藝術史學者徐小虎記錄了余承堯與她見面時的談話。
1949年,余承堯來台訪友,因逢國民政府退守台灣,來不及將家人接應出來,從此獨居台北,經營中藥材為生,並且自我摸索,慢慢走上藝術創作之路,到了90年代左右,畫名鵲起,余承堯的水墨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炙手可熱;但此時的老畫家,仍舊過著如以往淡泊、守真的日子,於九十三高齡返廈門與家人定居,落葉歸根,九十五歲辭世。
畫家從近耳順之年畫下的第一張作品開始,就宣示了其將在中國水墨畫史上留下一筆屬於自己的彩頁。在當時簡陋的天水路寓所以及1967年搬遷至陽明山斗室中,余承堯彷彿將多年來汲取自書法、時間、音樂與大自然中的能量,轉化為自我的創作元素,不假中國傳統水墨筆法與西方技法,以一套自創的語彙,成就一幅幅無「法」可尋的巍然山水大作,交疊出無皴之皴的巖石肌理、結構繁複氣勢磅礡的傳神巨作;中國著名書畫鑑賞家王季遷看了他的〈山水四連屏〉(約1969),即以「可能就是第二個王蒙」的讚譽來定位之;深刻了解東方藝術的西洋藝術史家蘇立文則說:「他徹底地拒絕——或從未曾學過——皴法的傳統語彙,並且發明了他自己的一套語彙。這可能會是一個危險的追求:既不理會傳統手法,同時又選擇了不去適應西方的寫實主義,因而使他進入一個無所適從的途徑。但他卻適得其所。如同Thomas Hardy寫過的評論,他的成就是『在無形式中創造了形式』。」約70年代,余承堯完成畢生重要代表作,〈長江萬里圖〉(1971)初稿、〈山水八連屏〉等,之後陸續創作出無數描寫長江三峽沿岸的景致,他總是安靜的畫,在沒有師承的情況下,以杜甫的一段有關繪畫的詩作〈戲題王宰畫的山水圖歌〉作為自勉,規定自己作一張小畫,要畫一天;作一張巨幅的書,須費時一週;即使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,他的作品不為國內藝壇所接受,更沒有好的展示舞台,但這位踽踽獨行的老者,仍抱著「自來山畔林邊住,淡薄生涯不問年」的出世心態,從不停筆的畫著。
對余承堯藝術有獨到研究的本書作者林銓居,再次以嶄新的思維重新審視這位藝壇的翹楚,書中介紹、收錄了一些作者之前著作未曾收錄的書畫作品,並以此作做為比對和研究的根據,使《余承堯》一書更顯獨特。本書內容包括藝術家的生平、創作、風格與歷史成就,最後選編余承堯的詩詞和論書論畫的自述。作者於文末提及「1949年之後的台灣畫壇若缺少余承堯,勢必變得偏安、因循而平庸。」的確,這位時潮外的巨擘,為傳統水墨開拓出新視野、新方向,與先前已出版的《鄭善禧》、《溥心畬》、《傅狷夫》、《高一峰》、《張大千》各大家一樣,他們因殊異的風采,豐富了台灣近現代水墨畫的多元面貌。
...繼續閱讀
留言列表